前六周的访学时光悄然落幕
夏日的节拍已然打响
伴随着骄阳和晴空,热枕与期待
一起来探索第七周的鲜活画卷
Foundation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6月23日,这一节课分为了理论讲解和实践两个部分,在课堂的前半部分,Martin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抗阻训练的两种方式:固定器械和自由重量。其次根据不同肌群的抗阻训练向我们演示了不同的抓握方式和站姿,并且提出因为不同动作都具有各自的利弊,所以需要根据运动需求进行调整。
理论部分结束后,Martin教授带领全体同学前往校园中的健身房,在健身房的二楼固定器械区依次向我们介绍并亲自示范了不同固定器械的不同使用方法,随后留出时间让同学“上阵”操练。随后Martin教授又接着带领我们前往健身房3楼—自由重量区,提出问题引导同学们针对自己最喜欢的固定器械,思考其对应的自由重量训练动作。在同学们实际操练的过程中,Martin教授还会进行专业的指导和纠错。这堂课为我们已有的知识添砖加瓦,也为接下来制定运动处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SPTP in Rehabilitation Science
6月25日,来自UPMC医院的Tyler Ho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肩关节SLAP损伤的术前和术后康复介绍。首先他向我们介绍了盂肱关节的三大不稳定因素,分别为盂唇前下方在前于盂肱韧带复合体附着处的撕脱性损伤、前上肩关节损伤以及肱骨头后缘的楔形缺损。接着,他用清晰的图画向我们介绍了SLAP损伤的四种类型,最常见的为II型SLAP损伤,上盂唇及肱二头肌长头腱自肩胛盂撕脱。
介绍完了SLAP损伤的发病原因和易发人群,Tyler Ho教授从一个自身的运动队康复师角度向我们列举了物理治疗师在面对SLAP损伤的分期治疗方案,训练动作从被动活动到主动锻炼循序渐进,最后基于关节活动度等客观测试结果促进运动员重返赛场。在理论讲述完毕后,他也向我们分享了他所处理过的病例,同学们从全新的治疗师角度了解了处理运动损伤的康复。
6月26日,Daniel教授从康复物理治疗师视角讲解了脑卒中康复。先介绍定义、分类与风险因素,借提问引发了同学们针对国内外脑卒中发病率的积极讨论。接着提出因大脑动脉分支特点,患者卒中后症状(感觉、肌肉、语言、认知等)各异,其中对侧忽视症状引发同学们的好奇与探讨,课堂关联神经科学相关知识,帮助同学们温故知新。
随后,教授阐述卒中预后因素与康复物理治疗作用,以及针对脑卒中物理康复的详解流程:了解病史 - 检查 - 评估 - 设定目标 - 提干预措施,强调制定措施需结合医学知识、最新文献与患者意愿,依据神经可塑性,遵循“特定”“重复”“富有挑战性”原则。最后以亲身治疗患者的视频,展示从了解病史到干预的过程,呈现患者从学迈步到自主上楼梯的进步,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神经可塑性在干预中的应用。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6月24日,Matt教授以一份论文阅读的要点检查清单为大纲,向我们详细讲解了从设计实验到论文投稿的全过程,并且着重强调了在论文撰写时所需要注意的问题,例如研究者需要事先确定论文最重要的结果指标等。当介绍论文投稿时,他向我们讲述了许多他学术研究小故事,内容十分生动有趣,故事戏剧性的结局也让课堂氛围变得十分轻松愉悦。在Matt教授讲解受试者招募的方法这一话题时,引发了同学们关于之前课程所学到的伦理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同学们关于受试者测量数据保存的提问,课堂陷入头脑风暴,汲取着教授回答中所蕴含的智慧。
6月26日,在本次文献阅读课上,我们围绕一篇标注为“初步研究”的文献展开学习。课程开始,老师指导我们通过网络查询该文献的Impact Factor,初步评估其学术价值。阅读摘要与实验设计图后,我们发现一个疑点:14位受试者决定退出实验,这一现象值得探究。接着深入分析实验设计,我们探讨了其中的伦理问题:由于脑卒中疾病的特殊性,患者必须及时接受治疗,无法像常规实验那样在结束后再干预。
随后Matt教授带领我们分析论文表格数据时,发现实验流程中,控制组和实验组在性别、年龄、术后时间等关键变量上较为均衡,有效减少了干扰因素的影响。不过,第二个实验数据表格暴露出严重问题:研究未能确立最重要的结论,这使得研究成果的价值大打折扣。
同时,课程还回顾了控制组治疗效果倒退可突显实验组优势的知识点。课程最后,老师组织大家进行情景假设,对实验提出改进方案。经过讨论,我们提出:可以增加实验组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重新确定核心结论,确保研究目标明确;延长实验周期,观察长期效果;扩大种族和地域范围,增强研究结果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