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访学的进程已过去大半
匹兹堡的每天都有新的奇遇发生
那么在杜肯的第九周
他们又会与知识产生怎样的碰撞呢
Foundation of
Exercise Prescription
7 月 7 日的课堂,因 Martin 教授外出,授课任务由他的博士生学姐接手。学姐以清晰的逻辑将课程划分为三大板块,为我们带来了充实而富有条理的一课。
课程伊始,学姐详细介绍了后续的集体行程安排,并细致地开展了行前教育。她告诉我们,7 月 19 日清晨大家将一同前往坐落于美国纽约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在那里领略壮阔风光,沉浸式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魅力。
随后,学姐向我们系统推介了杜肯大学的康复硕士、博士就读项目,耐心解答了同学们关于申请要求与就读费用的诸多疑问,为有深造意向的同学提供了宝贵的信息指引。
鉴于访学项目已近尾声,课程的最后一部分聚焦于结课作业。此次结课的核心任务是:针对特定运动项目与特定对象进行评估和需求分析,而后依据 FITT 原则,为该对象定制个性化训练方案。学姐借助内容详尽的 PPT,带着我们回顾了过往所学的运动康复知识,如 Local、Regional 和 Global 运动等关键概念。她还逐一解析了 Martin 教授布置的作业要求,并辅以实例供我们参考,为我们高效完成作业点亮了思路,带来了不少启发。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7 月 8 日,Kostek 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干货满满的文献解读课。他精心准备了一篇关于成人蛋白质摄入量与肌肉功能、肌肉量的 Meta 分析文献,并逐字逐句地为我们拆解每一部分的内涵。
这篇文献出自影响因子达 9.1 的《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课程开始,Kostek 教授便着重解读了 “Cachexia” 这一核心专有名词 —— 它意为 “恶病质”,是由慢性消耗性疾病引发的全身性衰弱状态,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尤为常见,常表现为严重消瘦、贫血及全身衰竭。通过对这类并发症的剖析,教授引出了肌肉流失存在多种诱因的关键观点, 他强调,作为未来的临床或学术工作者,我们必须深入探究不同的康复方式与肌肉流失的底层原理,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的临床问题。
随后,教授将重点放在了文献中的数据解读上。面对 SMD、I² 等专业指标,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还细致罗列了各项指标的参考值,让我们对数据的理解变得清晰高效,仿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解读科研数据的便捷之门。
课程接近尾声时,Kostek 教授还特意检索了其他权威期刊中关于该主题的不同观点。他提醒我们,在文献写作中,对于存在争议的部分,应当投入更多篇幅进行深入阐释,这样才能让研究结论更具说服力。整堂课下来,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文献内容的理解,更学到了严谨的科研思维与写作方法。
SPTP in rehab science
7 月 9 日,深耕作业治疗领域三十余载的 Koster 教授,为我们呈现了一堂妙趣横生的矫形器治疗课。课堂伊始,她巧妙地以 OT 核心概念为引线,将矫形器的价值娓娓道来——它并非冰冷的器械,而是帮助患者重获生活功能的 “得力助手”,能让受限的肢体在日常场景中重新舒展活力。
她细致解析了尺神经、桡神经损伤后所需的矫形器类型,更分享了那些为特殊需求定制的矫形器。随着话题深入,她系统阐释了矫形器的功能——既能精准制动保护受损关节,又能科学引导特定部位的活动,还特意带来各式实物教具,让我们在传阅触摸中直观感受不同材质的特性与设计巧思。
课堂的高潮当属动手实践环节。在教授的全程指导下,我们两人一组开始制作腕关节矫形器。从根据搭档手臂尺寸绘制精准草图,到将热塑材料放入沸水中加热软化,再到小心翼翼地裁剪塑形,让材料如 “第二层皮肤” 般贴合腕部曲线,最后粘贴魔术贴、打磨边缘使其温润舒适……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探索的乐趣。当同学们纷纷举起自己亲手制作的矫形器,看着它完美适配搭档的肢体时,教室里洋溢着成就感与欢声笑语,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悄然生根,化作对 OT 事业更深刻的理解与热爱。
7/10,Kathryn L. Garrett 教授为我们带来了一节生动、具有沉浸式体验的课堂,走入教室,同学们围坐在不同的桌子周围,桌子上摆放着不同写满字母的纸张,以及一些简易按钮和磁带。课程一开始教授介绍了AAC—辅助和替代沟通,是指为那些有言语或语言障碍的人提供的沟通方法和工具,帮助他们表达需求、想法和情感。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AAC,教授设置了一个十分钟的小闹钟,在这十分钟里我们将“短暂”失去我们说话的能力,也包括了点头摇头的能力,教授一手拿着一张分别写着yes和no的纸,并提出问题设法让我们作答,同学们有些转动整个身体的方向,有些通过挑眉毛眨眼间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体验到了辅助替代沟通的内涵。随后教授按照是否需要借助工具将ACC分为了两类:辅助类和非辅助类,其中教授重点介绍了辅助类ACC,也就是如何利用工具来代替辅助患者沟通,结合了不同视频案例视频来帮助我们了解。之后教授依次介绍了ACC适用的人群(自闭症患者、重症监护室、渐冻症等)。
在全面了解了ACC后我们进入了最有意思的部分,亲身实践,同学们被分成了不同的组体验不同的辅助沟通器具,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一台可以通过眼神向外界进行交流的电子屏幕,为不同年龄的患者设置了不同的游戏和功能来帮助他们熟练掌握眼神追踪的交流技术,在教室的各个角落伴随着同学们的讨论和参与,这节十分有意思的课程也渐入尾声。